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22    次浏览
文/章鱼菌编辑/西瓜头1.到底谁是烂电影的怂恿者?有一阵综艺节目大电影特别红火,网络铺天盖地的“XX电影仅两个月完成制作”,成了大家用来指责“电影粗制滥造“的证据。大概是被骂怕了,现在电影宣传都开始打努力牌。昨天,网络大电影(ID:wxs360)推送了修订118遍的剧本背后,是悲情营销的中国电影梦一文,抨击了刚放出预告片的大热电影《摆渡人》用“拍摄时间长,剧本多次修订”来搏宣传。 就好比整容,只要动刀子的数量上去了,就能忽略原来得是多丑才要如此费尽周折。 这个比喻精准地戳中了悲情式营销的逻辑软肋,不过我并不能同意最后将观众的愤怒情绪归结于他们相信了营销和广告,把去看某些国产电影的观众影射没脑子。 为什么大家永远在骂着烂片,又永远会进电影院去看呢?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原因——中国观众有需求但缺少太多的选择,以及中国观众的时间不值钱。 脑子是有的,但是去看个电影还要观众绞尽脑汁各种避雷的话,要求也是有点高了吧?说到底,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没有那么多“业内消息”、“行业故事”。我们比那些因为人情利益捆绑而沉默的行业中人还不如,营销宣传和海报上印着的制作班底,是我们唯二能事先获得的电影有关讯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非要说什么“观众的选择是在决定中国电影的未来”,那我真的只能去看外国电影了,至少看了烂片也不用负道德责任……不是故意要怼,但“走进电影院看国产电影是对穷人征收智商税”这种情况,要论责任也绝对不是观众第一个。一天到晚地对观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算怎么个事?如果我们的电影人们,一方面希望观众给他们花钱,另一方面这样调侃着观众,那我真的要气得红了眼眶。2.悲情宣传流下的到底是泪水还是想赚钱的哈喇子?从“耗费了多少多少年制作”,到“改了多少次剧本”,再到“烧了多少钱”,卖惨卖的种类越来越多;从发布会泪流满面,再到直播下跪,卖惨的程度也是不断刷新下限。到最后,不管是惨不惨,大家都要嚎一嚎。制作周期长的说自己寒来暑往不曾懈怠,制作周期短怎么办?说演员日夜赶工啊。不差钱的就说自己大制作,一掷千金;没钱的就刷上一层情怀,说自己捉襟见肘仍不忘追求艺术初心。演员有演技的,自然好说;光用了没演技的花瓶,那就更好说了: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都是一张嘴上下碰一碰的事,只要给的钱多,总有人能说出来宣传方满意的话。话说多了,大家也就熟悉套路了;事情干得出格了,群众也自然恶心。到最后,悲情营销成了宣传方案里面的常驻嘉宾,每部电影都要照例哭一哭,那句“你不看还是人吗”都快要冲出嘴边了,那距离观众冷笑着看你们装疯卖傻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3.成天说自己努力,怎么想的?总结一下卖惨的核心,就是:人家有努力你知道吗?但作为一个吃瓜群众,一直没能理解为什么要强调“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呢?如果片子还不错,那你强调是特别努力达到的,那不就是承认自己没天赋?如果片子烂,那不就是说明……你再努力都没法救了……?平时拍到个疑似绯闻都气得跳脚要发律师函的明星们,怎么在这件事上一点“偶像包袱”都没有?有没有关于“努力”正面宣传呢?肯定有的,举个例子:《霸王别姬》的哥哥张国荣。几乎隔三差五,网络上就会掀起一股“哥哥当年拍戏努力到人戏不分”的浪潮。但这样的正面至少有着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人家是真努力。提前多久就去学戏,各种高难度动作亲自上阵。那些拿“每一条戏都是几十次的过”论证自己努力的,你这样我比较想先评价你宣传团队的智商……第二,人家确实演得好。努力这事情,就是锦上添花。没有“作品确实好”这个基础,越说自己努力,越显得你蠢笨。可能一直人前光鲜亮丽的明星都会想证明,自己不是花瓶。但离开了作品谈付出,只会让你的付出成为笑料。除了粉丝,谁也说服不了。不过,现在只要粉丝肯买账,也就能赚钱了,管别的干啥,是吧?其实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卖惨,都喜欢说自己努力。一步电影如果拍得好,那肯定努力不会少;要是拍得懒,那除了努力也没别的宣传口径可讲。但每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都是一份作业。观众的钱也不是天上掉的,消遣也好,丰富日常生活也好,多少也是图个什么。既然拿人钱财,至少要让别人物有所值。毕竟,我花钱进电影院,不是为了看你多努力的。 图文无关来源:电影通缉令